6
任正非的三维灰度管理
有人提出,任正非并不灰度,其管理思想的主基调也不是灰度管理哲学,而恰恰相反,任正非的管理思想更多的是极端,黑白分明,其实这只是表象。
在2008年7月,在题为《逐步加深理解“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企业文化》的讲话中,任正非就提出:“我们在前进的路上,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必要的妥协是重要的。没有宽容就没有妥协;没有妥协,就没有灰度;不能依据不同的时间、空间,掌握一定的灰度,就难有合理审时度势的正确决策。开放、妥协的关键是如何掌握好灰度。”
如果以黑为纵轴,以白为横轴,由此形成的四个象限:有深黑深白、浅黑浅白、深黑浅白和浅黑深白。任正非的灰度管理处于这四个象限所涵盖的广阔空间,在此空间中,任正非的灰度管理是三维的。
第一,任正非的灰度管理并不适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所用领域,而主要体现在上述十大领域。
第二,在任正非的灰度管理中,包含了黑、灰、白的三维体系,坚守灰度并不否定黑与白的存在。在现实中,表现为所坚守的,灰度管理的与坚决反对的三个体系。而其坚守的反面,就是坚决反对的,在坚守与反对的边界之内就是灰度管理的。
如华为的拒绝机会主义,自我批判,压强原则,“七大反对”,坚持研发与人力资源的高投入,高绩效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坚守等方面,任正非始终是旗帜鲜明,决不和稀泥,决不捣浆糊。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灰度管理理论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不能灰度一切。“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不能灰度;“厚积薄发,压强原则”不能灰度,“自我批判,保持熵减”也不能灰度;“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也不能灰度;“组织充满活力”也不能灰度。对人讲灰度,对事讲绩效,讲流程。也就是说,与企业核心价值观、机制与运作、业务与流程、工作与效率等企业本源层面的问题不适合灰度管理;基层员工也不适合强调灰度思维。
更为确切地讲,任正非的灰度管理理论的管理对象不仅仅是灰度区域或灰度问题,而且还包含黑与白两个极端,因为灰度的边界是由黑与白来界定的,黑与白的“两点”是灰度“一线”是联系在一起的,思考与解决灰度问题就无法回避其两端的黑与白。
第三,任正非的灰度管理,并不意味着他绝不向黑白妥协,或排斥黑或白,而恰恰相反,其灰度管理也包含了对黑与白的包容、妥协与开放,而是把黑、灰与白都视为积极的正能量。任正非要求高级干部都必须有灰度,但在一次讲话中他提出:“就让‘余疯子’(指公司消费者BG总裁余承东,其人狼性超出华为平均水平---作者注)搞黑与白去,我们多点灰度,不正好和他对冲一下。”
第四,从某一时期看,从宏观层面看,如果在其思想演变过程中,加入时间轴,加入空间轴,加入结构轴,灰度凸现,极端只是表象,灰度才是其核心与本质。
1. 加入空间轴的灰度:
外部:方向大致正确;内部:内部充满活力。
外部:低作堰;内部:深淘滩(任正非曾经把李冰父子的治水理念称为“古人伟大的灰度智慧”)。
外部:客户需求驱动;内部:技术创新驱动,形成“技术创新+客户需求”双轮驱动。
外部:以客户为中心;内部:以奋斗者为本,形成以客户为导向的奋斗机制。
外部:方向大致正确;内部:组织始终充满活力。
又如,在研发体系,强调板凳要坐十年冷,甘于平淡,耐得寂寞,默默奉献,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厚积薄发。而在市场体系,强调狼性,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上甘岭,枪林弹雨,一线呼唤炮火,班长的战争。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未来人力资源总的体系的整体定位是为公司找英雄、找领袖、鼓励员工冲锋的;管缺点的是道德遵从委员会,管坏人坏事的是审计部。”
再如,任正非提出的“以内部规则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内部之灰,应对外部之黑与白,在两个空间里自由转换,在灰度中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
2. 加入时间轴的灰度:
例如:人们普遍认为任正非充满了忧患意识:从“华为的冬天”、“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二十年后的华为是坟墓”、“惟有惶者才能生存”,等等,无一不说明任正非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转换一个时空,任正非摇身一变又成为乐观主义者:“北国之春”、“除了胜利,无路可走”、“无人区”、“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