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任正非所言:“我们不是培养和尚、牧师,我们是一支商业部队,华为要容得下各种一类人。”任正非对华为干部一直要求的“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就是典型的灰度体现。
对干部的灰度,核心在于如何看待其成功与失败,成者王与败者寇是极端,任正非的灰度在于,让干部在成功找到失误,在失败中寻求教训。正如他所强调的那样:烧不死的鸟是凤凰;从泥坑中爬起来的人是圣人;不要做完美的英雄;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失败中也有英雄。
2019年5月21日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任正非再次强调:“坚决反对把精力用去补短板,追求完美。人只要发挥自己的优点,做好长板,再拼一块别人的长板,拼起来不就是一个‘高桶’了吗?为什么要把自己变成完美的人呢?如果一个人缺点很多,就观察在哪方面能重用他一下,如果说他不会管人,就派会管人的副职去协助他,派个‘赵刚’去做‘政委’就行了。”
《史记》中提出:胜不妄喜,败不惶馁,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任正非需要的就是这种有灰度的干部。
第四,以灰度洞察未来,方向大致正确就是灰度
面对黑天鹅,面对灰犀牛,面对蝴蝶效应,即不盲目乐观,也不盲目悲观,未来有阳光灿烂,也有急风骤雨,既不左倾冒进,也不右倾保守。有灰度,方能视野开阔,把握不确定性,看清未来的方向,认清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实现“方向大致正确”(大致正确是正确的一种,外界更多地关注华为的“大致”,而很少关注“正确”,更没有人关注华为的战略方向为什么能长期保持正确)。华为能够长期保持战略方向的“大致正确”,重要的在于任正非的灰度管理哲学。
灰度本身包含着无限的空间和各种不确定性,同时也包含着各种确定性,以灰度观洞察未来,就是识别未来的各种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基于灰度理论,任正非站在后天看明天,站在世界看华为,洞察着错综复杂的外部不确定性,为进入“无人区”的华为指明了未来的方向。任正非坚信:“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来自灰度、妥协与宽容”,“不能依据不同的时间、空间,掌握一定的灰度,就难有合理审时度势的正确决策”。
下列治企理念可以说就是任正非灰度理论的结晶:
1. 以内部规则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2. 以过程的确定性,应对结果的不确定性;3. 以过去与当下的确定性,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4. 以组织的活力应对战略的混沌;5. 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一桶浆糊粘接世界智慧。
第五,以灰度看待企业的治理,乱中求治,治中求乱
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个永远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乱”与“治”的问题。企业的发展与扩张,必然会带来原有秩序的被打破和原有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各种矛盾的交织与组合,会引起的内部的混乱。这些新产生的矛盾会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阻力,因此又需要企业的治理。正是在的往复循环过程中,企业获取了发展的动力,也同时产生了发展的阻力。很多企业就是在这一矛盾的冲击下或徘徊不前,或退缩萎缩,或轰然倒下。可以说,“乱”与“治”的矛盾,考验着每一位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智慧。
任正非任把“乱”与“治”的矛盾归结为企业的“扩张和精细化管理”的关系,扩张必然带来内部的混乱,而精细化管理就是为了解决过渡混乱的内部关系,从而为新的扩张打下坚实的基础。任正非以自己的灰度管理哲学将此界定为:乱中求治,治中求乱。在混乱中怎么走向治,乱中求治。在治理中如何走向乱,治中求乱。前者强调的是保持扩张的有序与可控,后者强调的是要打破平衡继续扩张。如此,能够确保企业的内部治理处于一种和谐的灰度状态。
任正非任指出:“精细化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扩张不陷入混乱,而并非紧关城门。我们讲精细化管理,不等于不要扩张,面对竞争,我们还是要敢于竞争,敢于胜利的。只有敢于胜利,才会善于胜利。扩张和精细化管理并不矛盾,要把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浑水摸鱼,只有强者才能摸到鱼。”“从哲学上来说就是,任何平衡的东西都会被打破,这样新的生命就产生了,然后就前进了。就像我们要死,但死了我们留下了新生的后代一样,这就是平衡被打破”。
第六,以灰度看待企业中的关系,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着大量相互矛盾和相互制衡的关系,如激励与约束,扩张与控制,集权与扩权,内部与外部,继承与创新,经营与管理,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团队合作与尊重个性等等,这些关系构成了黑白两端,痛苦地煎熬着企业的决策,也逼迫企业做出极端的选择。
任正非以灰度观来看待和处理这些关系,以矛盾的思维看待与解决这些矛盾,既不走极端,也不玩平衡,对内外部关系做出智慧的决策,其核心就是依据灰度理论,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效地运用这些矛盾内含的能量,将这些矛盾变为公司的发展动力。在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任正非一直强调的“乱中求治”与“治中求乱”,是其灰度发展观的体现;而“深淘滩,低作堰”则是处理内外部关系的灰度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