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哲学中有许多灰度的思想,例如,天安门前后各有一对汉白玉的华表,华表上有石犼(读hǒu,中国神话传说中北方食人之兽)蹲立,天安门门前那对华表上的石犼,面向宫外,后面的那对华表上的的石犼,面向宫内,宫前的石犼叫“望君归”,意为盼望皇帝外出游玩不要久久不归,应快回宫料理国事;面向宫内的石犼叫“望君出”,劝戒皇帝不要老待在宫内寻欢作乐,应常到宫外去了解百姓的苦难。500年前的华表体现的就是一种治国理念,这是治国的灰度。
又如,孔夫子在《论语》中提出的“父母在,不远游”,一点也没有灰度,但紧接其后还有一句:“游必有方”。一方面强调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另一方面也不反对子女为了明确的目标而外出奋斗。这其中两端之间就是广阔的灰度,其度由个人理性地把握,这是治家的灰度。
再如,“施恩勿念,受恩莫忘”,是施恩与受恩处理的古训,执念于施恩,忘记受恩是两个极端,放下施恩与牢记受恩就形成了广阔的灰度,这是个人修炼的灰度。
但长期以来,灰度并没有成为国人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甚至对灰度做出了诸多的误读。
第一,灰度不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庸”是指对立的两端之间的调和和折衷。孔子所提倡的中庸之道,是要人们奉行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灰度是世界观,中庸是处事之道。道不是观,观也不能替代道。任正非在《从“哲学”到实践》一文中讲道:“中国长期受中庸之道的影响,虽然在要求稳定上有很大贡献,但也压抑了许多英雄人物的成长,使他们的个性不能充分发挥,形不成对社会的牵引和贡献,或者没有共性的个性对社会形成破坏……”。
中国人崇尚中庸之道,追求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中庸之道蜕化为自私自利的保命哲学,养育出一批当两面派的伪君子。但在现实中,国人往往是走极端的,依据个人好恶,凡事辨个黑白,问个是非,非黑即白,是大多数人的习惯惯性。很多人把任正非的灰度管理哲学与中庸之道划等号,其实是一种误读。
第二,灰度不是无原则地妥协或折中,更不是和稀泥,追求无底线的一团和气。保持灰度确实需要妥协、宽容与开放,向白妥协,是灰度,向黑妥协,是灰度;宽容白,是灰度,宽容黑,也是灰度。因此,妥协与宽容是走向灰度的必由之路,是形成灰度的工具,而不是灰度的本质。
第三,灰度不是虚无,也不是消极的处世待人,相反,灰度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以灰度认识与洞察世界,旨在改变世界。
第四,灰度不是软弱、逃避或退缩,而恰恰是有力量的表现。如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华为一方面坚持“让激励更刺激”、“以物质文明促进精神文明”,另一方面也敢于采取多种形式惩罚。激励与约束是华为文化、机制与管理的双翼,两者的均衡才会有力量。
第五,灰度追求的不是平衡与稳定。灰度不是一劳永逸的短暂状态,因为灰度中的“两物齐平如衡”,仅仅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从心所欲不逾矩才是灰度的状态。
第六,灰度不是悲观主义,灰度中包括求真务实、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实用主义、乐观主义、完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一种兼容并蓄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七,灰度不是文化,也不是主义,有人把任正非的这一体系上升为“灰度文化”,或“灰度主义”,这是泛文化化的概括。灰度从本质上看,应该属于世界观、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的范畴。
第八,灰度并不玄妙,相反灰度因是客观的存在,而简单,朴实和真实,灰度是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九,灰度不是混乱或混沌,它是有秩序和规则的,同时它也是可衡量、可信赖、可预测和可管理的。
第十,灰度的度是很难把握的,需要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把握灰度需要的不是手艺,也不是科学,而是一门艺术,这就是领导艺术。
8
从灰度管理观到灰度管理实践
正如任正非在2003年所讲到的:
“
任何黑的、白的观点都是容易鼓动人心的,而我们恰恰不需要黑的,或白的,我们需要的是灰色的观点。介于黑与白之间的灰度,是十分难掌握的,这就是领导与导师的水平。
”
“
管理上的灰色,是我们的生命之树。
”
故灰色灰度管理理论会浇灌出的生命之树的常青。
任正非是灰色的,因为他坚持的世界观是灰色;华为是一个灰色的公司,因为其经营管理实践与成长发展是基于任正非的灰度理论。
华为成立三十年来,公司的LOGO变换了三次(分别在2005年和2018年),由单一色彩的“红太阳”变到“红菊花”,公司的LOGO变得越来越柔和,包容,多色彩,而且在广告中大量使用黑白色的LOGO,这是否是任正非灰度管理理论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