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们开放这个讨论,目的是为了造就一批懂得《基本法》精髓的人,而不是为了贯彻《基本法》而搞《基本法》。因此我们还是要扎扎实实把华为人调动起来。人们的思想都围绕着这个主带,产生一个模糊带,这模糊带实际上也是我们的《基本法》。模糊带的导向性是清晰的,坚定不移的,不模糊的。而且我们真正能使用的倒不是这条激光束,而是这激光衍射出来的这些光。激光束仅仅是一个思维导向。(详见《为华为公司设计未来——公司总裁任正非谈〈华为公司基本法〉》吴春波整理,载《走出混沌》,人民邮电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
”
此中所讲的模糊、模糊带与混沌,其实质上就是灰度。
更重要的是,任正非首次提出了:“我的思想是灰色的”。
其后,任正非的灰度管理思想伴随着其管理实践日渐丰富与完善。
“
2009年在市场工作会议上我讲了‘开放、妥协、灰度’,没有出纪要,后来网上流传,怕不准确,我亲自修改后,以总裁办邮件发出,以定正误。开放、妥协、灰度还是一个不成熟的概念,但文章反映了我的真实思想,希望领军的干部多读读。
”
在2009年1月15日在全球市场工作会议上,任正非所做的题为《开放、妥协与灰度》的讲话,则完整地诠释了其灰度管理思想体系。
其后在2015年3月的讲话中,他进一步提出:“《开放、妥协、灰度》这篇文章应该能代表我的观点。如何去理解‘开放、妥协、灰度’?不要认为这是一个简单问题,黑和白永远都是固定的标准,什么时候深灰一点,什么时候浅灰一点?领袖就是掌握灰度。”
2010年在《干部要担负起公司价值观的传承》一文中,他讲到:“开放、妥协、灰度,这句话我是几年前对美国一个政治家说的,主要不太赞同美国的单边主义,太强势、太霸权,也许它弱势一点,不仅世界和平,而且拥护它的人更多。大家都往后退一些,才能够形成稳定的结构。看着华为慢慢地也强大起来了,我们有些干部生长的骄娇二气,越来越像美国,霸气也在我们的干部中滋长,我们要学会示弱。”
在此,任正非也提出了灰度管理理论生成的重要途径,这就是:
第一,开放。灰度本身就是一个开放体系,这是灰度管理的前提;
第二,妥协。妥协是打破极端思维的利器,这是灰度管理的手段;
第三,宽容。宽容能够拓展灰度的空间,这是灰度管理的方法;
第四,自我批判。自我批判能够提升灰度思维的水平,这是灰度管理的途径。
正如任正非所说:“我们的各级干部要真正领悟了妥协的艺术,学会了宽容,保持开放的心态,就会真正达到灰度的境界,就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扎实。”
任正非的灰度理论或称灰度哲学,主要面对的是“灰度领域”或“灰度地带”中的“灰度问题”(参见[美]小约瑟夫.巴达拉克所著《灰度决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这些问题的重要特征是不但复杂,而且错综复杂,人们很难洞察内在的关系、结构及内在机理,也难以准确地预测其不确定性的高风险的后果,而且这些灰度问题往往是偶发的,无先例与经验可循的,目前流行的“黑天鹅”、“灰犀牛”与“蝴蝶效应”即是灰度问题。
可以讲,任正非的灰度理论为我们解决灰度领域中的灰度问题提供了系统的管理哲学与方法论体系。
在此有三点需要说明:
首先,把任正非的这套管理理念与管理体系称之为“灰度管理理论”,而不是“灰度管理哲学”,原因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自称或被称为“哲学”的太多,也太容易被人遗忘。
任正非任在2019年5月21日回答国内媒体采访时也强调:“华为没有哲学,我个人没有学过哲学,也没有认真读过哲学书。外面的书,作者我也没见过,不认识,也许是他编的吧。外面流传的华为哲学是大家随便说的,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我认为,如果说华为公司有哲学,就一点‘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
但不可否认,任正非的灰度管理理论中,包含了其深厚的哲学思考,一个不懂哲学的人很难成为有成就的企业家,而一个真正的企业家本身就应该是一位哲人。英国管理学家克里斯托弗·霍金森在《领导哲学》一书中提出:“倘若哲学家不能成为管理者,那么管理者必须成为哲学家。”
其次,任正非的灰度管理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内部有着系统的内在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