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如老子曰: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知白易,守白不易;知黑易,守黑不易,守黑之白尤其不易。黑简单,白易简单,黑白不简单。黑之白,谓之灰。
正如《道德经》所言:“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黑兮白兮,其中有灰,灰不是白与黑的中庸,灰是白与黑中的“象”、“物”与“精”。
在任正非的眼里,正如其所言:“我们认为天空逐渐变灰了,从黑颜色到深灰色到浅灰色,到万里晴空是不可能的。”(引自2019年9月26日任正非与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对话)。
或许任正非眼里的世界一直是灰色的。
美国著名学者约翰·加迪斯在其《论大战略》(中信出版社2019年6月出版)中,提出了狐狸思维和刺猬思维:狐狸追逐多个目标,其思维是零散、离心式的;而刺猬目标单一、固执,其思维坚守一个单向、普遍的原则,以此规范一切言行。但是,“狐狸和刺猬的悲剧在于,彼此都缺乏对方所具有的一些能力”。
云服务器8折account.huaweicloud.com
作者认为,一流的智者能够始终在头脑中保持两种对立的想法。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在1953年出版的《刺猬与狐狸》中,提出:大文豪托尔斯泰,时而像一只固执的刺猬,试图追寻历史真理,时而像一只多疑的狐狸,鄙夷历史解释和经验。狐狸和刺猬的特点在他身上出现某种交汇,而交汇点就是“常识”。伯林的结论是,常识是某种自发、单纯而未被理论污染的东西,经得住时间检验。
同样,在任正非的头脑里,始终保持黑与白两种对立的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就是灰度思维模式,这也是任正非的敬畏与遵守的常识。
顺便说一下,自认为以狐狸思维和刺猬思维来比喻任正非的思维并不恰当,或许以狼思维和龟思维更恰当些,因为任正非一直提倡狼性精神,同时也倡导发扬乌龟精神。
4
任正非的灰度管理
灰度是任正非的世界观,是思维方式,也是方法论,概言之,三者构成了任正非的灰度哲学。他以此作为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并付诸于华为的经营管理实践,这就是任正非的灰度管理。
灰度哲学既来自于华为的经营管理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与提升,又反过来指导华为的经营管理实践,并接受华为经营管理实践的验证。
纵观华为三十年的成长与发展历程,观察华为的经营管理实践,不难发现,任正非的灰度理论是贯穿始终的世界观、思维方式与方法论。
任正非的灰度理论集中体现在2009年1月15日的发表的《开放、妥协与灰度》一文中:
“
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
”
“
一个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而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是使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在一段时间的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
”
“
没有妥协就没有灰度。妥协其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丛林智慧,凡是人性丛林里的智者,都懂得恰当时机接受别人妥协,或向别人提出妥协,毕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气。
”
灰度是任正非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也是任正非认知与洞察管理世界的坐标,依据灰度的世界观和思维模式,任正非发育了一套系统的管理哲学、管理体系和管理的方法论,这就是任正非的“灰度管理理论”。以华为为平台,任正非将其付诸于华为的经营管理实践,指导华为的成长与发展,这就是任正非的“灰度管理实践”。而华为的经营发展实践,也验证了任正非灰度管理理论,丰富与完善了任正非的灰度管理理论。
需要说明的是,灰度管理理论并不是任正非近几年提出来的,翻看二十年前的《华为基本法》,其中的很多理念都蕴含着灰度管理的思想。
检索文献发现,灰度正式出现在任正非的思想体系中,大致是在1997年左右。在《华为公司基本法》的制定过程中,任正非就多次阐述了其灰度的管理思想:
“
我们的《基本法》本身没有一个最终明确的态度,它是模糊、混沌中的一条光束,大家都逐渐向它靠拢,靠拢过程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也是《基本法》,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应是一条塑料管子:管子里面的是马克思主义,管子外面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这样太绝对。我认为包括着马克思主义内涵的东西,也是马克思主义。这就是德国学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学说,而不当作绝对真理。如果我们《基本法》最后产生明确的结论,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那么我们本身也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