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稳健持重的华为,近来却在云业务上密集调整,引发外界热议。4 月 9 日,华为宣布任命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为华为云董事长,华为消费者 BG CEO 余承东被任命为华为云 CEO。
一周前的 4 月 2 日,华为宣布裁撤 Cloud&AI(云与计算)BG。3 月 30 日,华为则刚刚任命张平安(原消费者业务云服务总裁)等 11 位成员为 Cloud&AI BG 管理者;张平安被任命为 Cloud BU 总裁。
至此,云业务的架构调整在动荡中告一段落,最新的徐直军 + 余承东这一华为两代悍将组成的豪华阵容,也让“华为云要独立发展或被出售”的猜测也不胫而走,有业内人士直言“这是一家上市公司的管理配置”。
在 4 月 12 日的华为分析师大会上,徐直军对相关热点话题进行了正式回应。他指出,裁撤云与计算 BG 是希望集中精力发展云业务,提高软件服务收入的占比,减少对硬件的依赖。
众所周知,华为靠做通信设备起家,硬件收入一向是挑大梁者,近年以手机为主的消费者业务收入更是支撑起了约 50%的营收。然而,禁令的打击让华为不得不思考,离开芯片应该如何走下去?
云业务被华为视作提升软件收入的一枚关键“棋子”。华为云首席产品官方国伟告诉搜狐科技,今年云业务肯定仍是三位数增长,一方面华为很重视云业务,另外客户需求也很大。根据官方披露,华为云在 2020 年的增速达 168%。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云与计算 BG 已被撤销,目前云与计算的整个销售和渠道体系仍保持一致性。华为云与计算全球 Marketing 与销售服务部总裁石冀琳告诉包括搜狐科技在内的媒体,“未来销售和渠道体系会随着业务发展的需要来进行相应的优化和调整。”
“最需要补的短板是用户体验”
与主流云厂商相比,华为云迟了差不多 10 年。亚马逊 AWS 云计算服务于 2006 年商用,阿里云于 09 年正式成立,腾讯云 13 年商用,而华为 17 年才成立云 BU,正式入局公有云。
“既要补短板又要想办法超越其他厂商。”方国伟向搜狐科技表示,目前华为云业务最大的挑战在于业务开始得比较晚。
他指出,华为差不多用四年时间走了其他厂商十年左右的产品研发历程。“我们 17 年开始做公有云,差不多四年时间就开发了 200 多个产品,产品数量上跟其他厂商差不多。”
华为云发展的速度不容小觑。根据 Canalys 去年 Q4 中国云服务市场行情报告,阿里云以 40% 的份额占据绝对的领先地位,华为云以 17% 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而腾讯以 15% 的份额位居第三。
头豹研究院分析师戴明哲向搜狐科技表示,由于阿里云具有先发优势,在市场份额中始终保持首位。但是华为云凭借其在 ICT 领域的积累以及政企端市场的沉淀正在奋起直追,不断缩短与头部厂商在市场上的差距。
当然,在追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华为云也需要补短板。“我们是一个传统的硬件先进的公司,世界上转型为软件先进公司的例子还没有,我们的困难是可以想象的。”任正非意识到,由卖产品改变为卖云服务,必须构建卖云服务的能力及支持面向客户提供云服务的运营、运维能力。
一位国内头部云厂商业务经理告诉搜狐科技,华为云中长尾客户运营能力比较弱。“月消费几百几千这个量级的客户,要么看品牌,要么买便宜的,华为云在中间有点尴尬。并且其产品的稳定性和性能还需要打磨。”
方国伟也向搜狐科技直言,最需要补的短板是用户体验,让产品更好用一些。之前更多是从功能上面快速补齐,但用户体验方面还有所欠缺,今年开始会作为重点来推进。
“比如产品设计方面,交互设计会争取更加人性化;文档方面,希望让客户看了文档马上就明白如何操作,因为云里面很重要的一点是 self service。”
缓解缺芯之痛
毋庸置疑,派来徐直军和余承东两名大将,可以看出华为对云业务的重视程度。当然,频繁的架构震荡也可以窥得华为在探索云业务中的纠结。
2020 年初,Cloud&AI(云与计算)升至华为第四大 BG,侯金龙担任云与计算 BG 总裁,彭中阳任企业 BG 总裁。
今年 1 月,华为内部发文称,消费者业务 CEO 余承东将兼任云与计算 BG 总裁,原云与计算 BG 总裁侯金龙拟任命数字能源董事长。彼时,有华为内部人士向搜狐科技透露,“云业务的发展进度一般,喊口号比较厉害,希望余总的领导能改变目前的状态。”
4 月 2 日,华为对云业务再次做了调整,任命张平安为 Cloud BU 总裁,同时撤销云与计算 BG,原服务器、存储等划归到“网络产品与解决方案”。
大约一周后,华为云再次迎来新的人事任命,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被任命华为云董事长,余承东被任命为华为云 CEO,同时 Cloud BU 新增两个副主任,彭中阳和陶景文分别负责企业业务和流程 IT。
从成立云与计算 BG,到撤裁云与计算 BG,云 BU 再次回到了独立状态。徐直军对相关变动表示,华为云一直是一个端到端独立运作的 BU。成立华为云之初,是希望把服务器、存储跟华为云协同运作,但是协同运作时发现消耗了云团队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