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稳健持重的华为,近来却在云业务上密集调整,引发外界热议。4 月 9 日,华为宣布任命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为华为云董事长,华为消费者 BG CEO 余承东被任命为华为云 CEO。
他指出,如今作出的调整是为了希望云业务更加独立,集中精力发展云。同时从长远来看,希望提升软件服务收入的占比。
在美国禁令的影响下,华为也在积极思考未来业务发展的问题。未来如何走?徐直军提出了未来五项关键战略举措,而第一项即要优化产业组合,增强产业韧性,尤其是增强软件能力、加强先进工艺弱相关产业投资和智能汽车部件产业投资。
戴明哲告诉搜狐科技,在禁令下,芯片的产业链会有一定的影响。不过华为云业务未来将聚焦软件端的开发,预计一定程度上会缓解这种影响。
云业务能否成为下一个“现金牛”?
云市场依旧具有发展潜力。Gartner 数据显示,截止 2019 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 1883 亿美元,预计 2023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3500 亿美元。根据信通院《2020 年云计算发展白皮书》,预计未来四年中国云计算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与此同时,云业务为头部厂商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根据 2020 财报,AWS 云服务为亚马逊贡献了 11.7%的营收以及 59% 的利润。而根据微软财报,自 2020 财年 Q3 季度开始,智能云业务收入已经连续 3 个季度成为微软最大的营收来源。
当然,云业务带来丰厚回报之前也是一头可怕的“吞金兽”,厂商只有在巨量投入后才可能“躺着赚钱。”亚马逊 AWS 从 2006 年正式商用,到 2015 年实现扭亏,历时近 10 年。阿里云成立于 2009 年,可在 2020 年第四季度才首次实现了盈亏平衡,从巨亏到平衡走了约 11 年。
AWS 大中华区云服务产品管理总经理顾凡曾介绍称,AWS 从零开始实现第一个 100 亿美元的收入花了接近 10 年的时间,第二个 100 亿美元增长用了 23 个月,第三个 100 亿美元增长花了 13 个月。
而华为则希望避免过重的资本投入,并且强调应用生态的建设。任正非在去年底的内部信指出,“我们不可能简单采取阿里、亚马逊…… 一样的道路,我们没有那么多钱,他们有用不完的美国股市的钱。我们如何发展,要找出一条路来,而不是简单模仿。”
在国内,BAT 互联网厂商、三大运营商、华为云、金山云等厂商齐聚云计算赛道。一位云计算相关从业者告诉搜狐科技,与其他厂商相比,华为的优势在于销售能力、大客户关系、硬件协调能力,以及拥有从上到下的生态。
通过亚马逊、阿里“苦尽甘来”的成长历程可以看出,云并不是个“来钱快”的业务。从 2011 年接触云计算,到 2017 年正式进军公有云,再到如今战略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华为也一直没有对外公布云业务的收入。
可以预见,在提升软件收入、优化产业组合的过程中,华为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