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家科技巨头微软,在云计算战略上,也不像亚马逊那样笃定,一直很犹豫。
直到2010年3月,微软时任CEO鲍尔默发表“We are all in”的演讲,宣布微软将全面发展云计算。此前一个月,微软刚推出Windows Azure云计算平台。
2011年1月,纳德拉接手微软刚刚起步的云业务。据纳德拉回忆,当时亚马逊还没有披露AWS收入,但很明显,它是领头羊,其业务规模是微软难以比肩的。更为致命的是,在云业务的重要性方面,微软内部存在严重分歧。
这种情况在2014年2月结束了,因为纳德拉接替鲍尔默成为微软新任CEO。纳德拉上任后即宣布要“移动为先、云为先”,并在战略计划上不再依赖Windows,而是拥抱云计算。
4月,纳德拉将云业务的名字从Windows Azure改成了Microsoft Azure,这是微软“放弃一切,以Windows为中心”的开始。
用纳德拉的话说是,“必须重新发现微软的灵魂”。他提出三大战略,其中之一就是构建智能云平台,帮助初创公司、小企业和大公司提升智能运算。
微软真的变天了。2019年第二季度,微软智能云部门收入首次超越PC部门。2020年第四季度,微软实现收入430.76亿美元,其中智能云收入146.01亿美元,只比PC业务少了5亿美元。
截至目前,微软仍未单列云服务Azure的收入,无法与AWS、谷歌云直接对比,仅透露Azure的增速。
近5个季度以来,三个云服务商中,Azure和谷歌云每个季度的同比增速明显高于AWS,这主要是因为AWS收入基数较大。
AWS能够鹤立鸡群,有一个非常简单粗暴的打法,那就是降价。
2016年,亚马逊CFO布莱恩·奥萨维斯基说过,降价是AWS的核心策略,并暗示与谷歌、微软等云服务商之间价格战不会停止。截至2020年上半年,AWS降价累计超过80次。
关于降价策略,贝佐斯的理解挺独特,他说这是不想犯乔布斯的错误,“将iPhone定价过高,利润过多,从而使智能手机市场成为吸引大规模竞争的众矢之的。”
简而言之,高利润势必吸引众多玩家涌入。据《财经》杂志2016年报道,价格战直接让当时的几十家云服务商减少至几家,众多规模较小的云服务商因为跟不起降价而失去客户,进而退出市场竞争。
神奇的是,AWS虽然不断降价,利润反而一直增长,微软、谷歌则不然,尤其是谷歌云,亏得一塌糊涂。
2020年,谷歌云总收入为130.59亿元,运营亏损56.07亿美元,同期AWS总收入为450.37亿美元,运营利润135.31亿美元。
近三年来,谷歌云和AWS的利润朝着相反的方向越走越远。
阿里抢跑,腾讯百度紧追
云计算在中国的商业化探索,比美国晚了至少十年。
眼下中国的云计算战场与像极了美国,也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这个“超”就是阿里云。
彼时马云与李彦宏、马化腾激辩云计算,BAT被认为是中国最适合做云计算的公司,但由于战略认识上的短见,百度、腾讯贻误战机,这是他们云计算暂时落后的原因。
2008年6月,马云在阿里B2B高管会上第一次提出搞云计算,理由是“不知道云计算有什么用,但肯定有用”。显然,这样的理由很难服众。
在内部一片反对声中,马云把王坚挖到了阿里。2007年,时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的王坚,参加了阿里组织的“网侠大会”。当时王坚对马云说,阿里如果没有自己的技术,未来将会消失。这句话让马云印象深刻。
2009年春天,阿里的工程师们写出了阿里云计算操作系统的第一行代码。这是阿里历史上最重要的三条代码之一。同年9月,阿里宣布成立子公司“阿里云”。
这一年,被称为中国云计算商业化的开端。
在后来的采访报道中,百度和腾讯方面都认为,自己在2009年就开始布局云计算了,颇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如果真像马云那样笃定云计算,李彦宏和马化腾也不会在2010年认为做云计算为时过早。
而百度和腾讯真正开始重视云计算,已经是2016年的事情了。这一年,阿里云的收入为55.66亿元,同比增长138%。
2016年7月,百度公布云计算战略,李彦宏承认过去一直在旁观云计算,总觉得这个市场太简单,只要做好搜索就行,他转而又说“百度从一开始就是一家做云的公司”。
风口来了,人的口风都变了。
公布云战略之前,百度已经有了“百度云”,其实就是一个网盘。2016年10月,“百度云”更名为“百度网盘”,原来的“百度开放云”更名为“百度云”,对标的正是“阿里云”。
一连串的更名,可以用李彦宏的话描述——“新瓶装旧酒”。
11月,百度挖来SAP高管尹世明出任百度云总经理,让他推动百度云由to C转向to B。
百度云掌舵者、百度总裁张亚勤当时承认,阿里“抢跑”云计算,但认为整体市场是一场马拉松,阿里也许跑了1公里,百度可能跑了0.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