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我们看到了阶段一的问题,那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下一节详细解读。
四、云原生体系演进阶段二:构建中台体系,加速业务创新
上一节,我们讲了阶段一的很多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字——散。系统散,数据散,流程散,组织散,而当前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业务创新要争分夺秒,如此“散”的架构没有办法拧成一股绳,应对业务的快速变化,就像集团军作战,各个部队分兵作战,就不能形成合力。
因而要将这些系统,数据,流程,组织重新组合,形成公司的“腰部力量”,强调能力的沉淀,强调融合与复用。只有有了“腰部力量”,才能灵活应对业务的快速变化,这就像打篮球,“腰部力量”是最重要的,无论是投三分球,还是在空中做花哨的投篮动作,看起来是在手腕,其实真正的能力在腰部。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台。中台这个词很火,有的人觉得很好,有的人觉得太虚,但是名字无所谓,其实就是构建公司的可复用能力。
1、中台的定义
这里给中台下一个相对完整而准确的定义。
这个概念需要解读一下。中台是为了体现IT技术,IT系统,IT部门的业务价值而诞生的概念。这一点如果作为一个纯技术,很难感受到这一点,感觉中台就是忽悠,如果在一家技术为主导的公司也很难感受到这一点,觉得技术的价值马老板都清清楚楚,还需要“体现”吗?
但是在传统企业,可不像互联网公司这样重视技术,业务部门的老大在中国的市场经济搏杀了几十年,最后混出来靠的一个是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及人口的红利,二是老板们对于市场,营销,供应链的把控。当然这种野蛮生长的过程,并没有对IT技术和IT系统有什么感觉,所以往往会重业务而轻技术,重硬件而轻软件。当然低成本人口红利的野蛮生长阶段已经过去,老板们也发现过去的这一套有点玩不转了,差异化客户体验驱动产品创新阶段已经到了,他们开始眼红互联网公司的兴起了,于是开始设立了CIO这个职责。只不过大部分公司的情况是,CIO作为高管,在业务老大那里话语权还不高,毕竟钱是业务部门赚的,真正IT预算都是业务老大要批的,所以在传统企业,能够体现业务价值非常重要,这是中台这个词的核心,也即定义中的“面向业务场景”以及“支撑业务快速迭代”所强调的,CIO要让CEO,业务部门理解IT部门和IT系统的价值。
2、中台的误区
之所以对于中台的定义这么复杂,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大家对于中台的理解经常出现错误,最终导致企业构建中台不正确,却怪中台太虚,不落地。
这里总结了中台五大误区。
2.1、误区一:中台构建的太早
中台是企业已有系统积淀,解决了业务温饱问题,要进一步解决业务创新问题时候用的。
如果你是一家创业公司,那解决温饱问题,确定业务模式最为重要,如果这个时候花大量的时间建设中台,一是你本来就没什么可沉淀的,二是沉淀了也可能因为创业方向变化而白沉淀,三是过于重视技术耽误了你取得业务成功的时间。
其实大家只要看看阿里什么时候搞的中台,就明白了。中台要有共性,淘宝,天猫,聚划算,1688都是电商业务。中台要先在一个业务取得成功,淘宝2003年创立,天猫创立较晚,两者时间差比较大,淘宝的系统才能演进为中台。
2.2、误区二:对中台期望太高
中台可能被吹的太牛,有时候被当成了万金油,似乎什么都能解决。例如中台能够使业务创新这件事情,就属于期待过高。
中台没有办法让业务创新,只能“支撑”业务创新,说白了就是中台其实就是可复用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内功,是一种支撑能力,但是替代不了业务能力。
如果业务方自己想不出业务创新的方法,或者不愿意想业务创新的方法,只想吃老本,那中台帮不上任何忙。但是如果业务方能够想出50种(约数)创新的方法,但是不知道哪个对的时候,中台的可复用能力就帮上忙了,其中业务中台可以使得业务方在这50个方法里面快速的尝试,而数据中台使得业务方能够快速看到这些方法的尝试结果,这样就能快速找到业务突破的方向。
2.3、误区三:觉得中台太简单
以为中台就是现有系统的接口组合,以为通过ESB将服务编排一下就解决了。将ERP,CRM等后台系统通过ESB暴露出去不是中台。
第一个原因是,CRM里面有客户,而手机APP里面的用户中心也是客户,但是两者有明显的区别,CRM里面是后台管理语言,是给公司内部的人看的,也是按照公司内部的人管理最方便的方式组合信息的,他不是前台业务语言,从后台的CRM到APP上的用户中心中间还有一定距离。
这里常见的例子是,有的银行的App比较难用,而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就对用户友好,有的航班的App比较难用,而航旅纵横就对用户友好,如果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其中的区别吗,很多银行的App将柜员系统中的概念和操作方式直接搬到了App上,很多航班将柜台系统中的概念和操作方式也是直接搬到了App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