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云首先要在极致性价比、可用性、数据安全性等基础能力上构筑核心竞争力;同时针对所聚焦的行业、聚焦的场景做好使能层,构建好云生态体系,构筑有竞争力的获客能力。
我们要与关键客户建立联合创新实验室,把一些有前途、有大需求的颗粒抽出来,组成以全要素、全业务、全编成,拥有独立作战能力与权力的“军团”。我们也要学习亚马逊,把IAAS、PAAS做好,我们是有基础的。我们这么多年积累的知识、能力、经验,是有可能把云基础平台即“黑土地”做好的,发挥联接+计算的优势到极致。我们聚焦在一、两个行业,搞清它的经验模型与算法,切实在行业打造有领先的能力。让客户接受我们。例如Oracle以一个数据库就占领了全球大部分市场。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客户成功,不要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五、我们全力以赴抓应用生态建设,像亚马逊一样建立大生态。没有应用,华为云就可能死掉。
移动互联网应用、企业应用、政府应用、煤矿应用、机场应用、平安应用、GTS应用、公司内部IT应用,都是我们生态发展的机会窗。终端云的良好发展给我们做了榜样,南研所的弟兄们重现了英雄本色。当前生态伙伴调用接口的管理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生态型业务发展的最核心瓶颈,我们当前从管理意识、流程到组织保障都不够。我们一定要建立优良的架构,简化内部的消耗,我们一定要实现敏捷优质服务。我们坚持为客户创造价值,敏捷的为客户服务。利用好华为自身内部的IT、终端云、GTS云的典型需求,服务好内部客户,培养一批队伍,这批队伍就有理解政企对云的需求。现在内部客户的体验有待加强,不要浪费了需求的价值。
阿里云、腾讯云、AWS推出越来越多的软硬融合的设备,华为的优势在硬件,我们要加强软件、应用生态,不应放弃硬件给华为云带来的优势。保存底层架构的稳定性与高效率,发挥联接+计算的综合优势,持续迭代优化Ⅰ(IAAS)层架构,并牵引计算、存储、网络等Ⅰ层面向云场景的进一步创新。
六、云BG与EBG的关系:“作战综合化,能力专业化”,企业业务和云与计算业务应按这个原则对一线作战及组织进行优化,提升一线效率,最终要形成场景化的合成作战。
为支撑云与计算产业的商业成功,加强专业能力构建,要清晰知道几个行业,深入进去,做世界最理解它们、服务它们最好的组织,它们就会优先选择我们的华为云,这是我们的任务。公司从机关到一线都做了比较大的组织调整。经过半年多的运作实践,新组织架构促进了一线的资源投入,提升了产业生态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云与计算BG应重点抓好华为云平台的建设,抓好产业生态的建设,做大产业空间,同时抓好解决方案与技术支持,建立一支真懂云和计算业务的专业化队伍;EBG作为统一客户界面,要更多贴近客户,充分理解客户需求,强力的推动专业部门打造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现在一线有的代表处专业化分工过细,接口多了,干部多了,汇报多了,实际干活的人却少了。
二是,资源投入增加了,作战效率却降低了。
三是,内部沟通成本高,“一线分成两个组织后没感觉有什么好处,两个组织反而会增加很大的沟通成本”;“在政企做了决策以后,再到云那边沟通,两边频繁开会,没有原来那么高效。”。
四是,等级森严的组织层级、部门墙,导致分工过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客户却难受了,本应该团结一致为客户服务的力量存在内卷。
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的IT架构又是围绕着组织架构来构建的,也就是说组织有多碎片化,IT就有多碎片化。现在多个BG的作战流程不同,IT系统当然也不同,连销售管理都拉不通。
这些问题既降低了内部运作效率,也直接影响了客户和伙伴的满意度。我们要在一线形成场景化的合成作战,“坦克”“飞机”“大炮”“机关枪”……都应统一指挥。建议按“作战综合化,能力专业化”的原则对代表处组织进行优化。
七、企业业务要聚焦战略重点,继续做减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一,企业业务要收缩战线,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面面俱到。原来确定的四个行业,不要再增加扩大作战面,把战略打散就没有战斗力了。因为我们是力量有限的公司,确定要做的项目就一定要做好、做精。我们要抓住一点,标准化的梯次推进,逐渐走向做厚、做多、做强。你们要抓住自己能做的领域,将兵力扑上去,扎扎实实做好,才可能真正找到比别人更好的方案。
第二,我们的队伍建设要明确强调,立足于联接,立足于华为云,但我们要知晓服务对象的工业,要知晓服务对象的Know-How,然后在算法上和别人合作。什么叫工业互联网?首先它的本质应该是工业,比如航空、汽车、交通、钢铁、煤矿……。第二是联接,联接这个产业,我们最熟悉,全部电子工程就是为了联接。第三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又分为数据、算法、算力和Know-How。数据是客户的,有的算法是与合作伙伴合作做的;Know-How是行业、企业他们数十年的摸索积累与千万次验证,反复建模,留下的理论与经验结晶,这是我们最不熟悉的;我们能做的主要是算力这一部分。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