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公司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自我批评,一开会就讲自己存在哪些问题,如果让老员工自己表扬一下自己,说不出来。所以,如果领导没有表扬你们,自己表扬自己不也行吗?拿根胡萝卜刻一个荣誉奖章,在家里给自己发个奖,“我第一,我第一,我真的是第一”。不要把自己一切寄托在他人的激励上,不要太在乎别人怎么评价,要在乎你自己怎么做。
如果在某次选拔中刚好没被选上,别灰心,跟选拔老师的水平有很大关系。大家一定要有好心态,输了就踏踏实实回去做工作,越是这种心态越容易成功,当你抱着一定要成功的希望,心中的杂质太多,反而不成功。
有人问:“在战略预备队收获良多,精气神得到了极大提升,能不能让更多的人进来淬炼一次?”我认为,战略预备队是在心里,是逻辑化的,而不一定是在物理形式,你随时随地都可以把自己当作战略预备队,在网上自学,自己鼓舞、表扬一下自己,刻个章贴在胸口上,不就预备队了吗?
三、鼓励新员工差异化成长,拉开差距,要具有基层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新员工在学校读书成绩很好,但读的是标准教材,成长整齐一般高。希望你们到了华为以后,在差异化的学习上,要敢于拉开差距,承前启后。
最近我们提拔的都是新员工,有破格提了三级,为什么?希望你们能差异化,不要瞻前顾后,你进步了是不会得罪周围员工的。你又不是做领袖,领袖才会把功劳都归大家。
我们处在新时期,又处在一个特别困难的时期,特别优秀的人才正在成长。我们的研发系统有九万多人,如果能像西方公司一样得到优质资源,就不需要这么多人,或者作出更优秀的成绩来,还能创造出更高价值,但是这个磨难会让更多的英雄产生。你想想,美国一个文件下来,我们几千个电路板要改板,更换零部件,算法也不一样;刚改完,又要改到另外几千块板去;然后打击变换了,又要改到另一种形式,几千块板的反复迭代,有多少英雄豪杰啊!研发之所以没有进行结构性改革,就是给他们一些宽松的环境,让他们适应。我们看到这支队伍在困难中变得更加有水平、更加坚强了,所以才有信心跟你们聊天。
“要让打胜仗的思想成为一种信仰;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这是美军马丁·邓普西上将的话。你看,我们高举美国将领的话,向美国学习的精神并没有因为美国打击我们而改变。
2、研发每年会固定流动出一定比例的人员到市场、服务等各个口去,带着技术去理解客户需求。
如果市场不懂技术,怎么与客户沟通呢?新员工在研发工作的前两年原则上不流动,第三年开始考虑这个问题。所以,希望每个人珍惜在研发的机会,完整地完成一个小合同、小项目,一定要有成功实践经验,你就有了决断能力;有了研发经验,然后走向市场,在我们和客户之间的界面实践,就可以放大你的认识和看法。如果你到市场以后发现自己就是一个纯技术人员,不合适在市场成长,还可以回流。公司有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最典型的大循环就是余承东、汪涛、陶景文……,当然,希望你是成功实践才回流,不要灰溜溜回来,因为研发非常需要有战略洞察能力的人来做领袖。有些研发主管没有一线实践经验,不清楚前方状况,如何去驾驭架构呢?他们需要补上这一课。
我希望你们年轻人将来就不要补这一课了,要像航母舰长一样“之”字型成长。人永远是一代比一代强,长江后浪推前浪。为什么老一代现在会比新一代厉害呢?因为他们有基层实践的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然你们已经来到华为公司,也下决心在华为公司干,一定要了解这个公司的业务是什么。
3、公司有允许员工在内部自由流动的机制。
我曾专门针对员工的流动性对各级主管有过批评,要求各级主管要开放。战略预备队有一个班专门管员工流动,如果你跟主管合不来,或者岗位与你的能力、方向不一致,那你可以跳到这个班来进行培训。这个班大概有9600个职位可供选择,现在参加选择的只有3000多人,所以你有机会选择到适合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去。允许员工自由流动,能解决平衡问题,这也是双向的威胁。如果员工不努力工作,离开这个岗位,在另一个岗位也可能会被淘汰;如果领导没有好好干,下属都走光了,他就是“空军司令”,就会坍塌,想当官就要领导大家打胜仗,奖金多,大家都愿意跟你干。
我们已经开放流动机制,但是也批评了胡乱流动,今天想想这个岗位合适,明天想想那个岗位合适,那就蹉跎了岁月。你应该想到,自己最合适到哪一点,就盯着这一点持之以恒地发展,可能你就会成为最好的你。有些人虽然不够聪明,但是他矢志不渝做一件事,就有了很大的成功。
四、心声社区是罗马广场,鼓励每位员工批评内部管理问题。允许批评,公司才会更健康。
每位员工知道所在系统的问题,要敢于揭露矛盾、暴露问题,我们才能治理问题。敢于直面人生,是每一个管理人员最重要的品德。博尔顿的新书《涉事之屋:白宫回忆录》网上已有,你们可以看一看,站在美国的立场上,他是伟大的国家主义者,敢于把问题揭露出来,希望美国变好,虽然他的观点我们不一定认同。